社会科学

主页 > 图书分类 > 综合 > 社会科学 >

作 者: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时间:2014-08-22
装帧:
ISBN:9787540335045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定 价:¥22元
会员价:¥ 22元

作者简介

宋亚平,男,汉族,湖北赤壁人,1957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学位。因1999-2003年担任中共咸宁市咸安区委书记期间大力推行干部“外出”打工、“五保合一”、“两推一选”、撤销乡镇“七站八所”,实行农村公共服务“以钱养事”制度等十多项改革,成为当时与江苏仇和、山西吕日周齐名的中国三大改革人物。2008年当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2003年12月调任湖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2008年,担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开始从事地方政府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先后出版《湖北地方政府与经济建设》、《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咸安政改》、《出路》、《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公共服务》、《中国县制》等多部学术专著,发表《当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形势与任务》、《统筹城乡的另一个视角》、《“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小城镇建设热潮的冷思考》、《中国“三农”为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规模经济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庇佑之路吗》等7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内容简介

        三农问题在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严峻、积重难返需要调查研究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世界正越来越贴近中国的农村和实际,中国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正视中国国情和农情,牢牢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研究中国“三农”问题,对于全面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三农中国》贯彻“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中国国情和农情,站在历史和理论最前沿,紧紧把握群众立场,“为农业说话、为农民请命,为农村争权”,其对“三农”发展形势、难点问题、社会热点和焦点等所做的分析和研究,可给涉农部门思考、制定、执行现行的农业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可帮助农民更好解读我国“三农”政策和文件,可给“三农”研究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此书虽曰为学术之事,但并非晦涩难懂之作,与学术性期刊办刊重于理论分析的文风大不相同,文字生动活泼,事例鲜活,通俗易懂,从一篇篇观点新颖、论据确实、的通俗化文章中,你能感受当前农村急盼找到出路的焦虑和“三农”发展的艰难。特别是第22辑所刊的十几篇文章,凝聚国内温铁军、孔祥智、丁声俊、宋亚平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农民本土声音,集深刻性、真实性、理论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可唤起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增进社会各阶层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对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无不启发。当前,《三农中国》已经受到包括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内的学界、政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三农研究》领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国内,尚未发现与《三农中国》齐名且影响力相当的书刊。
        《三农中国》第22辑主要开设“本期特约、热点聚焦、三农建言、理论探索、一线调查”五个栏目,共组稿18篇。具体如下:本期特约包括温铁军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和方向问题》、孔祥智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供销社改革路在何方》、邓道坤的《创新农业经营主体 赋予农民应有权利》3篇大作。热点聚焦包括宋亚平的《警惕城镇化建设误入歧途》、李桂平的《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利益》、丁声俊的《农粮产能“有病”,人知否?—兼论采取生态发展模式扩大农粮“健康产能”》3篇文章。三农建言包括郭晓鸣的《异地合作农业: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新选择》、陈文胜的《湖南农业转型的突破口:加快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培育与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杨朝中、王斌的《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路径选择的思考》,张正河的《县级城镇是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力军》4篇文章。理论探索包括范子英的《为何大饥荒发生在粮食主产区》,李谷成的《“农户家庭经营”真的过时了吗?》、毛铖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统分结合的理性与回归性演变》,余练/ 刘洋的《流动性家庭农场:中国小农经济的另一种表达》4篇文章。一线调查包括吕连生的《农业物联网在安徽发展的现状与战略对策》、秦庆武的《诸城撤村建社区的探索与创新》,彭学植的《新生代农民回乡创业真是难》、夏柱智的《新谷贱伤农——基层粮站改制的后果与启示》等4篇文章。这些文章对于活跃思想理论,深入了解农村实际,对制度相关政策,提供咨询,均起到了很好作用

版权所有 崇文书局 技术支持 长江数字 我要投稿

地址:中国武汉市武昌雄楚大街268号省出版文化城C座11楼 邮编:430070 站长统计